“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扫房日,二十五做豆腐,二十六去割肉,二十七宰年鸡,二十八把面发,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晚上熬一宿,大年初一去拜年。” 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,记载了文化、生活历史,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年文化的世俗性、广泛性。
说起除夕,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,而除夕作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,也是我国默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。那么,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除夕的由来。
除夕起缘由来
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,传统是祭祖节。除夕,又称大年夜、除夜、岁除、大晦日,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。传统上,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,由于农历12月多为大月,有30天,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、年三十、年三十晚、年三十夜。
神话中的除夕。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,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,除夕那天杀猪宰羊敬供夕,以求平安。因为农家的竹楼失火,烧得竹子“劈劈啪啪”地乱响。怪兽夕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,吓得逃跑了。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,于是年三十晚上,家家户户贴红春联,燃放爆竹,来驱除夕兽。
文献中的除夕。最早提及“除夕”这一名称的,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《风土记》。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,即小年夜。除夕为大除,即大年夜。另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中说,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“疫疬之鬼”,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“大傩”的仪式。
2024年除夕是哪一天?
2月9日星期五即将迎来除夕夜,农历为12月30日,也就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,故除夕夜又称作大年三十。除夕夜象征新年的到来,别名又称大年夜、除夕夜、除夜、岁除,英文则是Lunar New Year’s eve。除夕象征的是挥别过去旧的一年,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,因此除夕夜多有除旧布新、大扫除、穿新衣、团聚吃年夜饭、发压岁钱、守岁、拜拜等华人传统的除夕习俗!而2024年春节放假,从小年夜开始一共8天连假,除了能带给身心灵一整年的休息之外,也可以好好为新的一年做准备。
除夕,即岁除之夜,它与岁首(新年)首尾相连。旧岁至此夕而除,第二天就换新岁了。
除夕要做什么?
腊月除夕,人们贴红对联,放鞭炮,除旧迎新。
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,放鞭炮替代了烧竹子。贴对联替代了染成红色桃木板的批符,依然是挂在大门的两边。贴新的春联最好的时间是除夕的下午到傍晚,这段时间顺序应该是由外面向里面贴,先贴抬头福,再贴门福,最后才能贴到福,意味着一年的福气,都从外面流向里面,把旧的春联撕破,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气,贴上新的春联,有除旧迎新的意思。
除夕要做什么?除夕下午要祭拜,也就是习俗中的“辞年”,辞年主要的内容是祭拜神明。祭拜时供桌上要摆三牲或五牲、年粿及一些红枣,还有柑塔、二碗饭春花,供奉诸神,然后祭拜祖先,向神明表达谢意,感谢神明和祖先一整年的庇佑。辞年后烧金、放炮才算结束。
而除夕从子时(23点到1点)开始,大型庙宇会有“抢头香”的习俗,等候庙门打开,抢拜第一柱香。人们认为,抢得头香可以在今年得到神明的眷顾和保佑。
注释:
三牲组合:猪肉一块、全鸡、全鱼(全鸭)
三牲摆法:面对神明猪肉为中牲,左放鸡、右放鱼,且鸡头朝向神明。
五牲最为隆重。
五牲组合:全猪或猪头、尾(使用猪头会再放上猪尾巴象征全猪),全鸭、全鸡、全鱼、虾子(或猪肝、猪肚)。
五牲摆法:猪肉放中间为“中牲”,鸡和鸭放两侧为“边牲”,鱼虾则摆后方为“后牲”或“下牲”。
除夕必做习俗正是一家人吃年夜饭,除了象征阖家团聚之外,围炉吃年夜饭要吃什么?
除夕吃年夜饭有几样菜色,你绝对认识!除夕夜吃鱼,象征年年有余;除夕吃“菜头”代表好彩头好运来;除夕吃“长年菜”代表长寿;除夕吃火锅,沸煮时候热气腾腾、代表一家热闹围着吃火锅,就像是围炉,圆滚滚的丸子类也是象征团圆;除夕吃水饺形似元宝,代表财源广进;除夕吃韭菜,代表长长久久;除夕吃年糕意味步步高升;除夕吃橘子是大吉大利,也因此这几项食物变成除夕必吃食物。
除夕吃年夜饭必吃食物:鱼、菜头、长年菜、火锅、丸子、水饺、韭菜、年糕、橘子
一年最开心就是领红包!吃完年夜饭后,长辈会发给晚辈红包袋,也称“压岁钱”,而为什么会有发红包的习俗?相传古代传说中每到大年三十晚上,就会有一只叫“祟”的妖怪(年兽)出没,孩子不仅吓到哭、还会生病,因此长辈会在除夕夜当晚围在一起不睡觉保护孩子,成为守“祟”(岁)的由来。而据悉有夫妻担心“祟”会出来害孩子,所以先准备好铜钱给孩子玩,并在孩子睡着后,把铜钱放在红包袋放在枕头旁边,是指压制“祟”,把灾害压下来的意思。
承上,除夕夜习俗守岁,就是要防止年兽的侵害,至少过午夜12点后才能睡觉,民间也认为,守岁守得越晚,象征长辈长命百岁,因此守岁也有尽孝道的含义。
福十六的龙年祝愿
新春佳节即将来临,福十六家办祝各位亲朋好友们,新春快乐,龙年大吉!
祝愿您在龙年的征程中,事业如龙腾飞,前程似锦。财运亨通,富贵如意。一路顺风顺水,成就辉煌!
在这个充满传统文化和温馨氛围的农历新年,让我们共同分享团圆的喜悦,传承家风家训,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。